许志杰
走进河南南阳唐河城,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扑鼻而来。这是冯氏三兄妹——冯友兰、冯景兰、冯沅君(恭兰)的家乡,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假名城,县城里随地可见的冯氏元素——贞元路、友兰湿地公园、冯友兰挂牵馆,无不在告诉东谈主们,唐河哺养了我方的优秀儿女,三兄妹不亏负故乡厚土眷爱,从这里走出去,开枝散叶芬芳世界。年知友兰成为一代玄学宗匠,二哥景兰荣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小妹沅君成为第一位北大女商讨生、第一位女性一级栽种、第一位大学女副校长。三兄妹,为唐河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祁仪街, 三兄妹成长的摇篮
从济南坐高铁到河南南阳,由此转乘平凡客运火车抵达唐河县城,前后不外七八个小时。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说他当年从故我到河南省城开封考学,要先坐马车去驻马店,从何处坐火车还要三天三夜能力到达省城。
从唐河站打车去往货仓的途中,如故看到几条与冯氏关联的谈路称呼,禁不住有些约束不住,放下行囊,跟入辖下手机导航朝着我方心中的圣地快步上前。来唐河之前作念了少量作业,知谈南北横贯县城有一条河,叫唐河,唐河城由此而来。前些年,依县城西侧的唐河流域经纠正扩建形成湿地公园,唐河东谈主将其定名为“友兰湿地公园”。恰巧,货仓与公园隔街相邻,顺河而下,等于“冯友兰挂牵馆”。
伸开剩余88%友兰乃冯氏三兄妹之长,兄长为上,尊长有序,挂牵馆取冯友兰之名,理所天然;论学界影响,长兄也是在先,虽其弟景兰、小妹沅君学有专长,同为翘楚,毕竟弟、妹在兄死后。
挂牵馆前,一尊冯友兰半身泥像立于广场正中,拾级前行,等于正门,院落三进三出,典型的朔方传统四合院形制。散步其中,与冯氏闻东谈主近距离构兵,一语气东谈主生魄力,玄学与科学、文体之才略,灵魂微澜。有些小粗糙的是,在冯沅君展厅显要位置,摆放着一本《陆侃如和冯沅君》,那是我集十年府上之积攒、千里淀,写出来的一本比拟简要的陆、冯二位先生的列传,2006年由山东画报出书社出书刊行,初版6000册,再加印至8000本,在学界产生一定影响。转瞬快20年,书的封面如故变黄。历史在向上了时辰与地舆变迁后,总会留住这么难以抹去的思路,给东谈主更多的想想空间。
冯氏故我并不在唐河县城,而是离县城不及30公里的祁仪,当地东谈主称之为祁仪街,当今是祁仪镇政府方位地。唐河县城到祁仪街,一马深谷,车程40多分钟。如同唐河县城一样,走进祁仪也被一股浓厚的“冯氏文化”所诱骗。领先看到的是一尊无垠的冯友兰全身泥像,兀立在参加祁仪的路边广场,这个广场被定名为“冯友兰文化园”。小镇整洁的谈路标注着赫然的路名,相似王人是与“冯氏文化”计划的元素,清芝路、贞元路、故园路、哲圣路。来前已知,冯氏故园建有一座冯氏故园挂牵馆,沿故园路前行,参加祁仪镇政府大院,右侧的一瞥平房大门上方赫然吊挂着“冯友兰故园挂牵馆”的牌匾。经过门卫指引来到镇政府办公室,证据来由,很快就有两名处当事者谈主员和蔼相迎,一位叫朱良,另一位是办公室主任叶松川。他们先容,镇政府这个大院等于当年冯家祖居地,天然仅仅冯家的一部分,传闻冯家爽气期间泰半个祁仪街都是他家的房产。1949年之后,年老冯友兰征得冯氏家眷后东谈主本旨,并代表整体家东谈主与政府署名,将冯氏家产全部扶植给政府,自后经过改形成为镇政府方位地。
院里一株海棠树,是冯友兰和弟弟妹妹一谈种下的,已过百年,花开时满园春色,芬芳飘逸,成为祁仪一景。这座“冯友兰故园挂牵馆”建于10年前,罗列冯氏家眷自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由山西高平迁居此地的发展进程,以及冯氏后东谈主开疆拓境、耕读不辍、俊才辈出的历史。大部分府上来自冯家后东谈主的捐赠,史料价值颇高。镇上还保留了冯家当作校董,与校长等共协谋略、筹资扩建的祁仪小学主楼“想维楼”,意为“礼、义、廉、耻”,1940年建成使用。以冯氏三兄妹母亲吴清芝名字定名的“清芝楼”建于1985年,全乡集资,冯友兰资助开导并落款,当今这所学校叫“祁仪镇友兰低级中学”。
冯氏家眷迁到祁仪,辈辈耕读,传家立业,兴旺进展。经过几代东谈主笨重骁勇,到祖父冯玉文掌家时,已置地1500多亩,祖父带着子辈孙辈一谈生涯,不息有二三十口东谈主居家吃饭,是个殷实限定的妥洽众人庭。冯友兰曾这么回忆:“照这个众人庭的限定,男孩子从七岁起上学,家里请一个先生,教这些孩子念书。女孩子七岁以后,也同男孩子一谈上学,过了十岁就不上学了。在我上学的时候,学生有七八个东谈主,都是我的堂昆季和表昆季。咱们先读《三字经》,再读《论语》,接着读《孟子》,临了读《大学》和《中和》。一本书必须从新读到尾,才算读完,叫作念‘包本’。”“在咱们家的私塾中倒读过一本新出的书,叫作念《地球韵言》,这是一种讲地舆的提高读物。地舆在其时也算是一种‘新学’。咱们家的阿谁私塾,也算是新旧兼备了。”
父亲冯台异及第进士之后,在武昌得到一个固定的差使。清光绪三十年(1904)驾驭,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办了一些洋务和新政,其中兴新型栽种,在武昌开了一所叫“方言学堂”的外语学校,学校的监督(超越于校长)由其时大名鼎鼎的梁鼎芬担任,冯台异被委任为司帐庶务委员,雷同自后的总务长,践诺上主握学校的平方办事。父亲有了固定收入,冯氏三兄妹遂从故我祁仪迁往武昌居住。
其时最大的问题是孩子们上学,推敲到东谈主生地不熟、言语死别,决定由母亲专事在家督促兄妹三个念书之事。遭逢母亲不虞志的字、念不出的字,就记下来,等父亲晚上回想再教。一般学校里要学生作念的事,父亲也要他们去作念,其时武昌的学校,不管大学小学都要穿制服,父亲也叫母亲给孩子们作念一套,还教他们唱张之洞作词的《学堂歌》。三年后父亲补缺署理崇阳县,作念了县官,他们全家又从武昌搬到崇阳。
这是兄妹三东谈主第一次离开故我祁仪。屈指算来,时辰如故往常了120年。年老冯友兰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月,离开故我时快十岁了,冯景兰比年老小三岁,小妹冯沅君刚满四岁。在年老冯友兰之前,本有大姐冯温兰和年老冯新兰,但出身不久新兰苍凉夭殇,大姐冯温兰在他们一家迁到武昌之前如故嫁到唐河县张湾赵家。
天有利外风浪,只好42岁的父亲在崇阳突患重病升天,一家东谈主不得不离开湖北重返祁仪故我。
共成长, 冯氏兄妹花香大江南北
回到故我,父亲入土为安。为了孩子们的畴昔,母亲驱动张罗年老、二哥的上学事宜。父亲生前不啻一次说到,不管作念什么知识,都要先把汉文基础底细打好。她目标照旧先请个先生到家,教孩子们打好汉文基础底细。母亲常对孩子们讲,父亲听一个名东谈主说过,不但愿子孙代代出翰林,只但愿子孙代代有一个秀才。父亲以为这话很有酷好,子孙代代出翰林是不成能的,代代出秀才是可能的何况是必要的,暗示这一家的家学渊源接下去了,不错称为“耕读传家”了。诚然自后科举轨制被废止,但母亲以为,淌若不上县立小学就可能失去与秀才超越的履历。恰好这年暑假县学招生,友兰、景兰还有大伯家的五哥一谈应试,三东谈主同期中榜,他们便到县城唐河上学,何况都凯旋毕业。这给全家东谈主很大的荧惑,于是,母亲又让友兰到开封及第州公学,确实又是一炮而红。辛亥翻新顺利,冯友兰到武昌读中华大学,从武昌又考到上海中国公学念书,并于1915年暑假预科毕业,在上海考入北京大学。
年老穷苦学习,考入北大,带了个好头,二哥景兰也不甘过期,但他的兴味在地质。1916年夏天,18岁的冯景兰考入北京大学地质门预科。两年后,景兰再发力,以优异收获登科河南省官费留学限额,去好意思国留学。恰好的是第二年因河南籍留学生中有一个空额,年知友兰当作补缺得到留学履历,年老成了“师弟”,传为佳话。 1921年,冯景兰在好意思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得到矿山工程师学位之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商讨院学习矿床学、岩石学和地貌学。此时年老冯友兰也在哥伦比亚大学商讨院攻读玄学博士学位。秋天到了,别国异域,挂家丹心,念母亲挂家东谈主,景兰画了一幅水墨画,题曰《秋满山皋图》。年老看见了,想起前几天小妹沅君寄来的一篇文章《悲秋赋》,情涌心潮,赋诗一首,寄予对母亲和家乡亲东谈主的悲悼:秋意南山皋,吾弟妙挥毫。密林忽疏阔,飞鸟任浪漫。若非严稀疏,何苦肃自高。传话同怀妹,悲秋勿太劳。
归国后,年老将这首诗写在景兰的画上,可惜自后被毁。
1923年暑假,得到哥伦比亚大学玄学博士学位的冯友兰和得到硕士学位的冯景兰同船归国,一谈被省立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聘为栽种。而后,冯友兰不休颐养南北,寻找最合适我方的发展空间,先后在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聚积大学任教。留给后世最为有数的挂牵是他代表西南联大整体师生撰写的离开昆明的挂牵碑文:“……中兴业,继往烈。维三校,昆季列,为一体,如胶结,同繁重,共高兴。聚积竟,办事彻,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者。”
冯友兰
1949年之后冯友兰到北京大学玄学系执教,他的著述《中国玄学史》使其成为玄学史家,《贞元六书》使他成为驰名玄学家。1990年11月26日,冯友兰在北京升天。玄学家说的临了一句对于玄学的话是:中国玄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异彩。
冯景兰
年老离开河南,冯景兰亦步亦趋,也去了广州,从事专职地质看望,1929年任北洋大学栽种,四年后任清华大学地学系主任,抗战本事与年老一谈执教西南聚积大学,兼任云南大学工学院院长。抗战为止,随清华大学返回北平,1952年院系养息至北京地质学院任栽种。1957年荣聘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76年9月29日在北京殒命。
冯沅君
从湖北返回故我之后,小妹沅君就不再到学堂念书了,然而两位哥哥先后考进北京大学令她相等鄙吝。年老休假回想,就教小妹读写文章,沅君资质极高,一个假期跟年老学的诗文,确实万能背诵默写下来。这时候,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要招国文专修科,沅君在家东谈主的饱读励下,随着两个哥哥一同进京参考,一举中榜,成为唐河县第一位女大学生。1923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国粹商讨所,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商讨生。1932年冯沅君与丈夫陆侃如远赴欧洲,入巴黎大学文体院攻读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任教燕京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大学,1946年起冯沅君执教山东大学,一直到1974年6月17日在济南殒命。她是1949年之后获评的大学女性一级栽种,山东大学副校长,执教山大28年,桃李世界,学术扛鼎。生命的临了一刻,她把病房当课堂,对着医护东谈主员讲起了《中国文体史》……这是小妹沅君一世为师近半个世纪所上的临了一堂课,一堂莫得下课铃声的东谈主生大课。
(本文作家为高等记者九游体育娱乐网,媒体从业者)
发布于:山东省